2/25
6:40起床→7:20出發→7:43四條烏丸51路公車→7:52烏丸下立売→8:14護王神社→8:22烏丸下長者町51路公車→8:34北野天滿宮→10:00梅花祭野點大茶湯→10:25梅苑→11:40北野天滿宮50路公車→12:00二條城→13:30二條城12路轉5路公車→14:05山元麺蔵→15:17急行100公車→15:40銀閣寺→16:37急行100公車→16:45平安神宮→17:08平安神宮前46路公車→17:17祇園→17:28花見小路→18:00先斗町→18:26錦天滿宮→18:42四條高倉207路公車→18:45四條烏丸→19:17烏丸松原5路公車→19:27京都車站→19:35中村藤吉京都駅店→20:14京都站新快速→20:45新大阪新幹線のぞみ59号→21:30岡山→21:55コンフォートホテル岡山
今天早上又是自己醒來,比morning call早起,因為空調有點悶,睡的並不好,收拾東西後把行李寄給櫃台出門。要趕7:43的公車。
結果從First Cabin走到四條烏丸西北角的51路公車站牌,才花了5分鐘左右,所以7:30就開始等車,等車沒事就開始吃早餐吧。
現在還蠻冷的,應該只有5度左右,鼻孔呼出的氣都是白煙。
今天的早餐:博多あまおう,購入於近江八幡AEON超市,¥580。
等公車來的時間,都快把整盒草莓吃完了,今天啟用公車一日券¥500,坐到烏丸下立売下車,要往回走才能找到下立売御門。
7:55 路邊的教堂,還不錯就拍一下。
7:56 京都御苑,生平第一次來,這個門是下立売御門。
京都御苑是個花園,內有天皇住過的京都御所,御所需向宮內廳申請方可參觀,御苑則隨時開放自由參觀。
御苑長度約為700公尺 x 1300公尺,面積約63萬公頃。苑內有京都御所、大宮御所及仙洞御所。
苑內種植約5萬棵樹木,堪稱城市之肺,春天有梅花、櫻花,秋天有金黃色的銀杏可賞。
日本的小學生可以自己上學,台灣現在已經不行了,都要家長接送。
這次只預定走西南一角,走過梅林、桃林,就從蛤御門出去。
7:59 早晨的京都御苑,沒什麼人。
走了一段路,才看到盛開的花。
只有這裡盛開。
整個園子盛開的不到三株吧。
這株和我的身高差不多高,開的還不錯。
這株還不錯。
8:10 京都御所外牆。已經走完梅林、桃林差不多要離開了。
8:11 蛤御門。
元治元年(1864)長州藩與會津、薩摩藩在此激戰,史稱蛤御門之變(禁門之變)。
京都御苑我本來是預計停留40分鐘,但整片只有三株盛開,只花15分鐘就結束,比我預估的時間短得多,這麼早也沒地方去,只好提前去天滿宮。
等公車時逛一下護王神社。
護王神社,由和気氏創建於京都右京區高雄神護寺,和気清麻呂的廟(護王善神堂)開始。
和気清麻呂和姊姊和気広虫,在宇佐八幡宮神諭事件流放之際,還守護了皇統。孝明天皇對此功績感到讚賞,嘉永4年(1851)授予和気清麻呂「護王大明神」的神號,和正一位 (最高等級的神層)。明治7年(1874),護王善神堂改名為護王神社。明治19年(1886),明治天皇敕命遷往京都御苑蛤御門前面,公家的邸宅處。(即為現址)
據說某次和気清麻呂忽然不能行走,神豬協助下痊癒,因此護王神社以足腰的御守聞名。
足萎難儀回復御守護石。這個經輪是可以轉的,我也轉了一下祈禱父母和親近的人足腰健康。
靈豬手水舍。
傳說中和気清麻呂被流放的時候,道鏡派刺客襲擊,被300頭神豬救了;從明治23年(1890)門口的石獅子被神豬像替代,也有「野豬神社」的俗名,手水舍也由豬取代龍。
足腰繪馬。
神豬繪馬、和気清麻呂繪馬。
這裡有超大的開運繪馬。
臨走前再拍一下表門。
門口替代石獅的神豬。
門口替代石獅的神豬。
護王神社的說明。
足腰御守、神豬御守。
足腰御守。
此時公車終於來了,表訂8:17的公車最後8:22才來,我又來來回回多拍了兩張相片。
京都御所西 護王神社
〒602-8011 京都市上京区烏丸通下長者町下ル桜鶴円町385
參拜時間:午前6時〜午後9時
受付時間:午前9時〜午後5時
公車搭十幾分鐘到北野天滿宮,這跟三個月前來的樣子完全不一樣啊XD
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梅祭,整個參道都被屋台佔滿了!
參道外面也都是屋台。
8:37 此時人比較少,但也有不少人了。
今天的活動,只能拍到牌子上半部,因為下半部被攤販的車子擋住。
8:42 花五分鐘走進來,發現梅苑要十點才開,還要等將近80分鐘。
只好先到天滿宮境內走走拍拍,梅花真的蠻少的,今年太冷所以花期都延後了。
花真的蠻少的。
只能拍單朵的來看。
單朵就不錯看。
這一區稍微多一點。
回頭往樓門拍一張。
這裡有外國人穿全套和服。
這株梅花還可以。
近拍一下。
本殿為指定國寶,豐臣秀賴於慶長12年(1607)重建,複雜的屋簷形狀被稱為「八棟造」,傳達當時絢爛豪華的桃山文化。
8:57 此時還很早,拉鈴的人還不多,我也丟了五円,拉一下鈴希望自己和老婆保佑學業考試順利。
現在很早才沒人,不然平時可是大排長龍。(攝於2012.12.1)
雲龍梅,率先開花。
平成14年所種。
雲龍梅。
這裡有點逆光。
梅花和屋舍。
這株長的低,但也漂亮!
太陽出來了,再補拍一張。
穿和服的外國人變多了。
三光門前廣場,「梅花祭野點大茶湯」的會場。
梅祭茶會是仿效天正15年(1587)豐臣秀吉公舉辦的「北野大茶湯」,現在每年舉行「梅花祭野點大茶湯」,由上七軒歌舞會支援15名藝妓、15名女將來進行。
剛剛那些外國人是在排茶會的入場,梅祭茶會入場需¥1,500,好像附送寶物殿的票的樣子,只是內容就是藝妓幫你上茶、敬禮,就沒了。買票的好處是可以近距離拍照吧,不過我不想花那個錢,在場外拍拍就好了。另外要參加茶會的話,最好在9:15前到場排隊,不然之後人龍可是長長長~~
此時左右無事,乾脆就在這邊等十點茶會開始吧。
藝妓進入場中開始排練。
背後的裝飾好大片。
又有兩位藝妓入場。
有不一樣的衣服。
藝妓排排站。
愈晚到的愈大咖,先到的就要跪坐敬禮打招呼。
這位是朝日新聞女主播,因此可以享受一對一服務。
這位是朝日新聞女主播,因此可以享受一對一服務。
9:51 藝妓要回後台準備,十點茶會要開始了。
今天的行程是第三天,前兩天氣溫都在零度上下,在彥根城更碰到下雪,但都沒有現在冷啊!因為站立不動約45分鐘,整個從腳底寒上來,只好原地踏步驅寒。
過十點後,朝日新聞的人退場,民眾可以進場了!
九點以前排隊的第一批,可以在場地中間席地而坐,第二批就只能坐週圍的椅子。
10:06 客人入席,開始奉茶了!
奉完茶敬禮,這樣就結束了!
民眾狂拍藝妓 (我也是)。
藝妓負責奉茶、敬禮,女將負責收茶券。
忽然發現後面還有拍到一位女神官。
藝妓背影。
藝妓背影。
藝妓奉茶中。
2013/2/25 日本京都北野天滿宮 梅祭 藝妓奉茶過程
10:13 人愈來愈多,現在只能拍到藝妓的臉,後面的民眾除了比砲管,還比起梯子來了。
10:15 藝妓已經沒得拍,就來拍散場的民眾吧!這位也是全套和服。
近拍一張。
外國人和服軍團也要退場了。
外國人和服軍團也要退場了。
再補一張。
在拍梅花祭野點大茶湯的時候,旁邊有兩個中國留學生也在拍,女生問你昨天吃湯圓了嗎(昨天元宵節)?男的說當然沒有,這裡沒地方買。讓我想到第一天吃蛋包飯時,聽到台灣人說在日本看別人貼年夜飯的相片,真的會想躲在棉被裡哭 XD
10:23 差不多該轉往梅苑了,表門前面的人潮超多的啊。
看到外國人也來參拜。
梅苑要價¥600,雖然知道梅花不多,但都特地來了,所以還是買票入場。
梅苑門票有附茶菓券。
背面有梅苑介紹和地圖,梅苑有約1500株梅樹,此次看到有開花的不到100株吧。
進門就有幾株梅花。
進門就有幾株梅花。
進門就有幾株梅花。
這是民眾進獻的梅樹。
梅苑。
此時又遇到K板友了,聊個天,交換一下早上的訊息,就分開囉。
梅苑。
梅苑。
梅苑。
朝日主播用手機拍照,還有人服侍幫拿反光板。
梅苑。
白色的梅花。
白色的梅花。
白色的梅花。
白色的梅花。
白色的梅花。
梅苑。
梅苑。
11:01 走樓梯往下走到天神川旁,繞了一圈再回來,什麼都沒拍,因為沒花可拍,只是散步一圈而已。
梅苑茶屋前的花。
11:06 梅苑茶屋前的花。
此時逛的差不多了,也有點累,就進茶屋前喝茶吧。
在茶屋外把茶菓券給服務員,換茶包和脆餅,進茶屋自己找位子坐下,茶杯和熱水都放在椅子上自取。
香梅煎:當季梅茶。
管公梅:紅白色的脆餅。
背面再來一張。香梅煎的成份有:鹽、砂糖、昆布、梅肉、玉露、紫蘇。
香梅煎的真面目。
熱水沖下去就長這個樣子。
香梅煎喝起來有甜有鹹,鹹酸甜的口感,還不錯。
管公梅,背面。
管公梅,白色的。
管公梅,紅色的。我在入口前不曉得這兩個口味不同,因此紅色咬了一口才發現,趕緊補拍。
吃起來就是脆脆的脆餅。
茶屋還有很多鴿子出沒,牠們毫無顧忌的走在人們之間,甚至從大腿下鑽過,跟台灣的野狗一模一樣啊。
走到我面前了。
因為很多日本人都會把脆餅的包裝紙抖一抖,裡面的碎屑就是鴿子的美食。
喝完茶準備離開了,再拍幾張。
喝完茶準備離開了,再拍幾張。
離開天滿宮時,參道上一樣是擠滿人,日本人對炒麵攤比較有興趣,但我下午要吃山元麺蔵,就不在這裡消耗胃容量了。
北野天滿宮
〒602-8386 京都市上京区馬喰町 北野天満宮社務所
電話番075-461-0005
交通/地圖請點我
參觀時間:2013.2.25
境內自由參觀,梅苑¥600
11:44 此時天空仍飄著細雪。週圍的日本人也直喊「さむ」(好冷),我以為日本人早就習慣這種天氣了,原來京都下雪日本人也受不了。不過雪花不大,地上並沒有積雪,有積雪我就會變更行程前往金閣寺。
離開北野天滿宮,搭乘50路公車到二條城,車程約15分鐘左右,並不算遠。
離開站牌前先拍一下12路公車的班次,等等離開時會用到。
二條城有自動售票機。
自動售票機的票券,¥600。
國寶 二條城。
二條城。
二條城文部省的說明。
二條城,位於日本京都市中京區,因為德川慶喜在二條城.二之丸御殿進行「大政奉還」,使二條城聲名大噪。
1994年12月,二條城作為「古都京都的文化財」登錄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,同時登錄的還有清水寺、天龍寺、龍安寺等。
現存的二條城落成於1603年,德川家康接任江戶時代第1任征夷大將軍後,由伏見城搬入二條城,同年3月27日在二條城舉行將軍就任的祝賀的儀式。1605年第2任將軍德川秀忠、1623年第3任將軍德川家光的就任儀式,均在此進行。
德川幕府時代,幕府方以二條城稱之,朝廷方以二條亭稱之,因為二條城只是德川家在京都的行館而已。平時征夷大將軍仍居住於江戶,在1634年7月,秀忠死後,家光率領30萬7千軍隊上洛(進京覲見天皇,並宣示霸權),之後將軍就不再上洛,都是朝廷派使者去江戶,二條城也暫時從歷史舞台消失。直到1863年第13代將軍德川家茂,才在相隔229年後才應朝廷的邀請再度上洛。
在這229年間,二條城遭遇暴風雨、地震、落雷,均未得到很好的修繕,1750年落雷燒毀天守,1788年京都大火導致本丸御殿、隅櫓燒毀,直到幕末才得到較好的修繕。1893年將桂宮的本丸御殿移築,二條城才再度擁有本丸御殿。
二條城東大手門。
進門後右手邊就是觀光案內所,有語音租借¥500,但我考慮後還是沒有花這個錢,等去後樂園再租就好。
門口的地圖,旁邊還有多國語言的簡介,我有按中文的來聽,基本上跟我查的資料差不多。
往前走一點要從唐門開始逛,心裡還想著之前去日光東照宮的陽明門,陽明門刻了508件雕刻,因此又有「日暮門」之稱,意指整天看也不厭倦。
結果唐門整修中!!真是可惜!要修到2013年9月!
經過唐門,就是二之丸御殿,只能從這裡開始了。
二之丸御殿車寄。
二之丸御殿車寄,雕刻算不錯。
二之丸御殿車寄,雕刻算不錯。
進入二之丸御殿,需脫鞋子換上拖鞋,不過沒提供塑膠袋,有提供鞋櫃,終於不用提著鞋子走了。
二之丸御殿內禁止拍照,因此這裡開始就沒相片。
二之丸御殿是桃山時代的武家書院式建築風格,它由多個建築組合連結在一起:車寄、遠侍、式台、大廣間、蘇鐵之間、黑書院、白書院,六棟建築從東南到西北的雁行排列。
整個建築面積有3,300平方公尺,內部有33個房間和超過800張的塌塌米。每個房間內華麗的障壁畫都是出自「狩野派」的傑出畫家作品。
障壁畫共有1,016面,在昭和57年(1982)6月5日指定為重要文化財。
離開車寄,首先進入遠侍,這裡是二の丸御殿内面積最大的區域,約1,046.1平方公尺,分成一之間、二之間、三之間、若松之間、芙蓉之間、勅使之間等,大部分區域是覲見將軍的大名等候之處;敕使之間是將軍與朝廷勅使見面之處,勅使坐上座,將軍坐下首。
遠侍這裡的畫作較為普通,大多數遊客都是迅速通過。
下一個區域是式台,式台之間:覲見將軍的大名與老中見面之處,進獻給將軍的貢品也在這裡交付。
老中之間:老中辦公的地方。老中是江戶幕府的官名,未設大老時,老中是幕府的最高官職,統領全國政務。
在這裡的走廊走路,都會發出聲音,可別誤以為是年久失修,這裡地板是大名鼎鼎的「鶯聲地板」,走過去會發出如黃鶯的聲音,用意在防止刺客侵入。做法是在地板下安裝根太,根太下半部有釘子,外力壓下時,釘子劃過就發出聲音,難怪聽起來像金屬聲音。
鶯聲地板底下的根太。
再來到大廣間,一之間48疊塌塌米大,二之間44疊塌塌米大,將軍接見大名的房間,因此是最豪華的房間。慶應3年(1867)10月,德川家第15代將軍慶喜,召集大名宣布「大政奉還」,就是在這個房間。
房間裡都有人像,大廣間就模擬當時大名覲見將軍的盛況。
黑書院,將軍與親藩及譜代大名在私下的見面所,規模較大廳小,但房間裝飾的技巧更好。
德川家把大名分成三類:親藩大名、譜代大名、外樣大名。
親藩是指與德川家有血緣關係,譜代大名指關原之戰前就追隨德川家的大將,外樣大名就是關原之戰後才被迫臣服的大名,封地最遠,在參勤交代時往返江戶消耗最多旅費,但鎖國後期外樣大名首先與外國勢力接觸,率先學習外國文化技術,成為日本維新的主力。
白書院,將軍的起居室,起居室改為水墨山水畫。
把二之丸御殿繞了一圈,回到車寄。算一算二之丸御殿我才逛20分鐘而已。
二之丸御殿外的釣鐘。
往前走就是二之丸庭園了。
二之丸庭園,別名「八陣之庭」,桃山樣式的池泉迴遊式庭園,池中有三個島,最大是蓬萊島,北方是龜島,南方是鶴島,鶴島是由鶴形石組成。主要是讓黑書院和大廳能欣賞的庭園。
第3代將軍家光上洛後的229年將軍都不在,因此第15代將軍慶喜上洛的時候,庭園裡樹木幾乎沒有,池水也乾涸了。大政奉還之後,宮內廳進行五次以上的修復,成為今天的景觀。
二之丸庭園於昭和28年(1953)3月31日指定為重要文化財。
二之丸庭園。
二之丸庭園。
二之丸庭園。
內堀,內護城河,為了保護本丸御殿。
內堀上的東橋及本丸櫓門。
12:43 走過本丸櫓門,就進入本丸庭園。
1788年京都大火導致本丸御殿、隅櫓燒毀,直到幕末才得到較好的修繕。1893年將桂宮的本丸御殿移築,二條城才再度擁有本丸御殿。
本丸庭園是在1893年本丸移築後才建造,1896(明治29年)完成的洋風庭園,和日式庭園不同,沒有枯山水,以植物為中心的迴遊式庭園。
本丸庭園。
本丸御殿過去在春秋會限定開放,但在2007年被判定耐震係數不足,因此不再對外公開。
本丸御殿:御常御殿。
天守閣跡。1750年落雷燒毀天守,之後並未重建。現今天守閣平台約有445平方公尺。
天守閣平台瞭望梅林,幾乎沒有開花。
天守閣平台瞭望梅林,幾乎沒有開花。
天守閣平台瞭望內堀、西橋。
天守閣平台瞭望本丸御殿。
天守閣平台,有21公尺高!
內堀上的西橋。
12:55 西橋這裡有一個休息涼亭,我在這裡把之前留下的半個麵包吃掉,再繼續行程。
此時要決定左轉還是右轉,假如梅花有盛開,當然是左轉去梅林再繞回東大手門,但現在沒什麼花,決定左轉走一段路,就右轉去清流園再回大門。
西南角的西南隅櫓。
這是梅林極少數有開的花。
梅花與天守閣平台。
拍完後就走回休息亭,往清流園的方向前進。
外苑盛開的花。
北中仕切門。
和樂庵外的加茂七石。
和樂庵外的加茂七石。
清流園,二之丸北大守門附近在1965(昭和40年)所建和洋折衷式庭園。從全國募集銘石建成,東半邊是舖滿草坪的西式庭園,西半邊是池泉周遊式庭園。
清流園,西半邊的池泉周遊式庭園。
清流園,東半邊舖滿草坪的西式庭園。
北大手門。
賣店裡的紀念幣。
走了一圈回到大門,來拍一下番所,目前日本境內保存這麼完整的番所已經很少了。
番所,即為警備所,德川將軍不在時,會有約50人在此警備。
番所內有人像模擬當時的情景。
13:25 離開二條城,就準備往山元麺蔵前進了。
元離宮 二條城
〒604-8301 京都市中京区二条通堀川西入二条城町541
TEL 075-841-0096
開城時間:午前8時45分~午後4時(閉城 午後5時)
入城料金:¥600
參觀時間:2013.2.25
繼續閱讀:2013關西一人旅Day3.2-山元麺蔵、銀閣寺、平安神宮、中村藤吉